欢迎来到行读 • 全域研学服务平台

中医药研学游市场广阔,各地如何抓住机遇?

近年来,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已成为大众旅游的消费热点。所谓“研学游”,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生接受不同领域教育的一种方式。其中,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深受学生、学校和家长的喜爱与关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提倡知行合一,中医药研学游可以说是最能彰显这一理念的新型旅游业态之一。在中医药文化场所,辨百草、煮药茶、认穴位、识四诊、品药膳……这种集学习中医药知识、探索中医药奥秘和参与中医药制作于一体的中医药研学之旅有趣又有料,精准对接了学生对中医药文化探索的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其背后也反映出了中医药研学游市场广阔,未来大有文章可做。 “造化天地宝,万物皆为药”。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累积的众多科技成果,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想。为进一步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2021年6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则强调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工作。随着研学教育供给方式日趋多元,中医药文化与教育教学擦出了不一样的创意火花,使中医药研学游越来越成为众多学校研学活动的“新宠”和学生的假期“标配”,既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生活,也弘扬了中医药文化。 “寻岐黄之道,探杏林之妙”。中医药研学游不是简单的旅行活动,而是有着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多样的文化体验,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升综合素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育形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寓学于行”,让学生以看、闻、摸,甚至尝的方式,“零距离”接触中药材,直观地了解其药用价值,并聆听名医故事,学习掌握基本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提升健康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全方位、沉浸式地感知、探索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从而使学生浸润在中医国粹中,将对中医药文化兴趣的萌芽“种”进心中。 当前,中医药研学游方兴未艾,各地应抓住机遇,因地制宜,用好这一流量密码,激活研学游新动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助力中医药研学游持续升温,持续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 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精心设计中医药研学游路线与内容,制订详细合理的游学计划,加强科学引导与规范指导,不断丰富研学新场所、创造研学新场景和提升中医药研学新内涵、新价值,更好地实现“游”与“学”的有机结合,增强整体吸引力和影响力,确保学生深入游览、学习和体验,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实现“研有所思、学有所获、行有所乐”。 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优化中医药研学游的产品供给,巧妙地将历史、文化、科学等教育元素融入其中,为参与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生活技能的“躬行”机会,更好地满足“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研学愿望,例如,让学生通过体验中草药农业种植等生产劳动,亲近自然、关爱生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掌握必备劳动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或者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接触、认知各种中药材,并根据其功能、特性,制作药茶、药膳,感受万物的价值,感悟“神农尝百草”的医者气魄。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打造独特的中医药文化教育IP,整合中医药、国学、农耕等多种文化元素,为中医药赢得更广泛的受众基础,进入学校、深入家庭,让学生讲传统、识国粹、爱中医,传承千年医学智慧,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播者。(作者:李治钢,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科学技术协会)

2024-09-19 18:01:56

面对研学乱象带来的“价值走偏”,研学如何回归“学”的本质?

据多家媒体报道,有家长表示学生暑期参加研学活动“花千元去隔壁县拔萝卜”,“体验差”,只是“应付了事”,多数家长表示“花了冤枉钱”。学生出行变“囧途”,甚至有的家长“出发即维权”。游而不学、价格虚高、虚假宣传这样令人担忧的研学乱象不少。 暑假期间举办研学活动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及家长的欢迎,是因为家长群体看重研学实践活动“寓学于游,寓教于乐”的育人价值,学生们通过研学活动亲历课本中的名山大川、经世典故,树立家国意识,感受时代变化,既拓展了视野,也提升了能力,更充实了假期生活。 事实上,此前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如今,面对研学乱象带来的“价值走偏”,提醒我们要准确认识到研学实践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属性,让研学回归“学”的本质。 研学回归“学”的实质,重点在于拓展课外的教学情境。暑期研学实践并非“无根之木”,其价值就在于为学生的课堂所学提供了实地考察与实践探索的真实情景,将所学知识深化为生活经验和价值追求。如四川省教育厅、文旅厅就发文提醒“研学实践紧密围绕教育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面对日益火爆的研学市场,各地有关部门要把关研学实践目的地,挖掘和筛选出优质的研学旅游实践路线。研学举办者要细化研学活动的内容、环节,与学校“同频共振”,分学段做好教学场景的衔接、设计,保证活动质量。同时,研学导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做到联系学校教学的“小切口”做文章。 研学回归“学”的实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乐学志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志趣是研学旅游的优势。内容精良、小而专的研学项目受到学生欢迎。有的研学活动存在“游而不学”的问题,忽略学生兴趣、爱好差异,出行一同吃“大锅饭”,进而沦为拍照打卡的“到此一游”。办好学生感兴趣的研学活动,内容上要将活动主题与学生兴趣挂钩,研学导师应该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贴近生活,从而吸引学生参与;要创新创意形式,在学生参与中加入互动合作、小组研讨、动手操作等环节,循序渐进关注学生反馈。学生参与其中获得的成就感能在学生心中种下自主学习的种子,放大研学的教育意义。 研学回归“学”的实质,基础在于确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研学企业30000多家。然而,据调查有3000多家研学机构成立不满一年。在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时间、次数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引入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假期参与学有所获。就研学市场而言,面对研学机构质量不一的实际,需要有关部门加紧出台针对研学市场从业机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研学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资质条件严把关。就研学活动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研学项目,各地教育或文旅部门要细分研学活动门类,如分为人文历史类、自然科学类等;在研学参与而言,要跳出结果导向的视角,培养观察学生,注重过程评价的眼光,分类分层建立与研学活动内容相关的评价体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见习记者 陈朝和)

2024-09-14 15:42:36

研学之本在于“教育”,“烧钱”的研学热该降温了

近日,多家媒体针对研学乱象发文报道,“近万元北京研学游住大学四人间”“8000元的研学团在清华门口拍张照就走”“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研学游变‘到此一游’”、“高价研学团却只去免费景点““花了1100块钱去隔壁县市拔萝卜”等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热议。 “烧钱”的研学热何时降温?随着教育理念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家长对研学游需求水涨船高,研学游亟待回归理性与实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机构正是瞄准了家长们想要孩子在实践中学习成长的期待。据某在线旅行服务公司发布报告显示,今年研学游订单量增长175%,其中,国内研学游人数增长2倍,海外研学游人数增长120%,研学游市场一片红火。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当前研学市场大而不精、鱼龙混杂。通过天眼查搜索企业关键词“研学”,共检索到超过4.2万家相关企业登记在册,其中近半数企业(53.4%)为近5年内新成立。部分机构打着“高端教育”“精英培养”的旗号,实则提供的是高价低质、内容空洞的产品。报了帆船研学,却只见水至脚踝;花了重金赴京,却只能在名校门口匆匆留影。孩子们被困在走马观花式的景点打卡中,缺乏深入的学习与互动,甚至出现了“坐草坪打游戏”“在博物馆打盹”的尴尬场景。这种“只游不研”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更让孩子们失去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习的热情,加剧大众对于研学游“智商税”“割韭菜”的质疑。 同时,研学游市场定价缺乏统一标准,各机构间价格差异悬殊,研学团通过“名校导师讲解”“国外插班生体验”“沉浸式学习”等标签包装,摇身一变赚足了噱头,价格高出普通旅游团两到三倍,使得家长难以做出明智选择。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等,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导致“高价低质”现象频发。 市场上机构林立,让家长们防不胜防,屡屡“踩坑”。研学之本在于“教育”,而非单纯的“旅游”。研学机构应当摒弃逐利心态,避免通过简单粗暴的“拼团”“打卡”方式降低成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需要深耕细作,在学生需求、课程追求、服务要求上狠下功夫,唯有如此,才能赢得家长信任、社会认可,让研学游之名,重归教育正道。家长们在选择研学产品时,也要擦亮双眼、理性选择,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和特长,细细考量研学的教育价值和实际效果,避免跌入盲目跟风、追求名牌和高价低质的陷阱。 研学游巧妙地融合了“教育”与“旅游”,初衷值得肯定,但也需要理性看待、科学规划,只有这样,才能让研学真正成为对课堂的教学有益补充,而非家长的新负担、“烧钱”的代名词。

2024-09-12 17:06:39

“研学热”的背后,实际“研值”到底有几分?

“你去哪里研学了?”新学期开学,许多中小学生的问候语都以此开头。近年来,寒暑假研学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必修课。如今刚刚开学,不少机构已发布国庆假期的研学招生课程,研学的含金量也成了许多家长热议的话题。 订单量增长175%,竞争日趋激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期研学是对孩子的一个奖励,也希望他能收获更多旅行以外的内容。”作为一名四年级孩子的母亲,南宁江南区的赵女士告诉记者,目前假期研学在孩子间热议,由于所需的时间动辄一个星期以上,家长很难凑出这么长的时间陪孩子深度出游,因此研学营便成为了许多家长的选择。 携程《2024暑期出游市场报告》数据显示,仅携程平台上,研学游订单量水涨船高地增长了175%,国内研学游人数增长2倍,热门研学游目的地为北京、上海、南京。 华远教育集团桂合蚕桑文化研学基地主任陈晓铿,从事研学及相关领域工作已有10年之久。在他看来,今年暑假研学市场热度极高,整体来看研学市场价格普遍有所上升且两极分化明显,特别是一些高端定制化的研学项目,其价格大幅上涨。不过,市场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一些机构采取更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以吸引客户。他接触的家长,通常更倾向于具有明确教育价值的项目,如科学、历史、自然探索等,同时3000—8000元是当前市场上的热门价位区间。 旅途“研值”不一,家长褒贬不同 价格有所上涨,那么研学的含金量到底如何?包括赵女士在内的不少家长都认为,家长需要看到与旅游不同的意义,才能称得上是对得起家长付出的溢价部分。 “在参观的行程上,各个研学其实大同小异,因此,我更看重的是附加内容。”南宁的李女士表示,在为孩子选择了数次研学行程后,近两年她更容易被一些包含名企游学或者能收获特定证书认证的课程所打动,比如南宁一所学校的学生创业项目走进杭州阿里公司,进行有机肥料销售。 好评之下,不少家长也表示自己在研学选择中有“踩过坑”。南宁的刘先生表示,去年孩子参加了一次研学营,只是给传统的旅游观光项目穿上了“研学马甲”在景点打卡拍照,过程中对孩子的照顾也不够,更别提研学内容的设置了。因此相比于报团,他现在更倾向于亲力亲为。 专家建议 加强监管,设置启发课程 报的是“研学”,去的是“旅游团”,广西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李柯霖表示,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真正有“研值”的研学,应该设置对孩子思维方式有启发作用的课程体系及活动,这样才能对孩子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李柯霖认为,研学经济仍需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结合研学行业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厘清研学范围、经营机制、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违规处罚标准等,并依据标准适应严格监管。 对于研学如何“避坑”,广西中小学研学旅行学会会长陆云建议家长,首先要选择经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公布的研学基地,在场地设施与课程师资有一定保障。其次,选择比较有实力、有经验、有公信力的机构承办研学活动。最后,需结合孩子需求和特点,选择可以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对孩子成长有帮助的课程和线路。在做选择前,可以咨询教育管理部门、参与基地建设和指导的院校及学术团体等,了解更多信息。(作者:易治平 晏明珠)

2024-09-11 16:00:39

人民日报: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必须出台规范、强化监管

漫步于博物馆的时光廊道,行走在文人墨客的山水诗路,探索互联网公司的科技奥秘,体验非遗传承的工匠魅力……这个暑假,花样繁多的研学游,让孩子们在旅游中打开知识的大门,把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 作为一种寓教于游、教育和文旅深度交融的复合业态,研学游近年来受到广大青少年和家长的欢迎。每逢寒暑假,研学游都会迎来一波热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的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市场的持续升温下,研学游如何实现“研学优”成为热门话题。 研学游的火爆并非偶然。着眼供给侧,文旅融合纵深发展,旅游业呈现出高水平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态势,研学游这种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是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生动体现。聚焦需求侧,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把游和学结合在一起,从实践中求真知、从游历中拓眼界的研学方式,自然受到青睐。可以说,研学游是一场供需双方的“双向奔赴”,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也要看到,研学游的快速扩张使得一些矛盾和问题频频暴露,价格虚高、货不对板、品质参差、管理混乱等问题受到消费者诟病。在盲目逐利驱使下,一些企业在缺乏专业研学课程体系设计、适配青少年儿童服务管理经验和师资配备的情况下,匆忙推出研学游产品,实际上有“游”无“学”。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必须出台规范、强化监管,真正实现教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各方携手并进、同向发力,才能形成合力。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研学游的监管力度,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为从业者准入和服务质量提升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另一方面,研学游机构应根据研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兴趣等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目标和标准,提高研学游产品的质量和水平。研学游机构还可加强与历史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馆、高校等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创新性和教育价值的研学游产品。总之,以“研”为驱动力,以“学”为明确目标,以“游”为实践载体,研学游及其相关服务才能在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起到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从文旅视角来看,研学游是亲子出游的多样化体现,从教育视角来看则是课堂教育的自然延伸,反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理念的迭代。促进研学游健康发展,让青少年既能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祖国河山之壮美,感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又能丰富阅历学识、增长实践技能,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作者:田卉,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2024-09-10 15:47:42

“研学游”市场,亟待来一场供给侧改革

今年暑期,研学游市场异常火爆。随着各类机构、旅行社等相关平台的入场,尚未受到严格监管、缺乏统一标准规范的研学游市场也乱象频出,无论是“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打卡,或是收了高昂的团队费却仅仅去一些免费的文博馆、高校参观,以及孩子在研学游的过程中都在“刷手机”等。在社交平台上,诸如“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研学游变‘到此一游’”“比普通旅游团贵两三倍”等吐槽屡上热搜。 暑假,很多家长都没空陪伴孩子,就有了将“无处安放”的孩子安排好的需求,孩子们也都有丰富暑假学习娱乐生活的需要,叠加在一起,就是旺盛的现实需求,这就与不缺供给的旅游市场“一拍即合”,便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火爆的“研学游”。有需求就有供给,大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这样的“研学游”本质上也是市场化的结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研学游”也不例外。现在的矛盾点在于,当前“研学游”的市场供给,还是无法满足家长和孩子多层次和品质化需求。 家长和孩子,希望“研学游”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能有所提升,有所收获。然而“研学游”的市场供给却良莠不齐,随之出现了研学游“走马观花”“学不到东西”“花钱也不省心”“疏于管理”“游而不学”“无研无学”“买家秀和卖家秀差别太大”等质疑和问题,最后陷入“钱没少花,孩子也没什么实际收获”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别怪社会会给“研学游”贴上“割韭菜”“智商税”等标签,甚至发出“研学游到底值不值”的灵魂拷问。 要想破解这一问题,“研学游”市场要来一场供给侧改革。最起码要做到的是,让“研学游”,有研又有学,更注重实践与体验,好好把服务给做好,研学的点位、内容乃至管理,都需要“提质增效”,让研学游迈向“研学优”,真正留得住孩子的人,也留得住孩子和家长们的心。此外,市场还需要更加细分,要能够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以及更精准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 现在,“研学游”市场正在回归理性,家长们开始货比三家,不再盲目为“天价研学游”买单,而是更看重“研学游”的性价比。之后,谁能够提供更高品质更高性价比的“研学游”,谁就能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和人心。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新业态丰富研学游市场供给,还有地方发布研学承办机构“白名单”,让“研学游”沿着规范的道路前行。这样的趋势,都意味着“研学游”市场的供给侧改革,正在路上,而且未来可期。 话又说回来,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教育的过程中,当然可以依靠外力,但也不能一股脑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都甩出去。“研学游”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是“万能”的,家长对此还是要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毕竟花钱能买来的东西终归有限,真正珍贵的东西,要靠长期的陪伴和负责来获得。(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2024-09-02 18:50:40

新时代研学旅游五大发展趋势,你知道几个?

近段时间,研学游市场迎来全年最热闹的季节。旅游平台上,暑期研学游订单增长明显。携程集团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研学类产品仍然备受欢迎,相关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七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飞猪统计也显示,7月以来,平台上“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 行业火热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认为,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研学相关企业2.9万余家,从成立时间来看,49.4%的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研学游的兴起不仅有政策支持的背景,更有文旅深度融合的关键加持,越来越多的人把旅游当作放松身心、增长知识、提升体验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一、“研学游”的兴起 研学这一概念,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西方国家,在17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大背景下蒸汽机在交通工具领域上的大量应用后,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兴起的“study tour”、“school trip”、“educational tourism”等概念;二是来自日本的“修学旅行”,日本《明镜国语辞典》中对修学旅行定义为,由老师带着儿童、学生到文化、产业等重要基地参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陶冶情操的旅行。而20世纪60年代,修学旅行被纳入日本教育大纲,鼓励中小学生“修学旅行”。 我国自古就有游学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认知。1993年12月,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修学旅行研讨会,会上中日双方进行了修学旅行的交流,由于大量日本修学旅行团到中国进行修学旅行,为国内的修学旅行提供了参考经验,国内的修学旅行逐渐兴起。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到研学旅行,提出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課外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国内各省市也开展了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以学校作为组织者,学生作为参与者的研学旅行活动兴起。 二、“研学游”发展趋势 此后,经过一系列研学旅游相关政策的刺激,包括2021年的双减政策,都极大刺激了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文旅产品发展需求,进而直接导致了2023年迄今的研学旅游热潮。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909亿元;2023年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超过1600个,市场规模或达1469亿元,同比增长61.6%,预计2026年将达到2422亿元。 研学游的兴起,政策支持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支持,让研学游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双减”的落地,不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研学游“寓学于行、寓学于游”,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契合了教育转型发展需要,被广泛视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既有需求侧的旺盛需求,也有供给侧的持续发力。研学游持续火爆,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势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更高品质旅游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各种定制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学游参与的经营主体更多,产品种类更加多元多样,为更多家庭所负担、所选择。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不少地方也将发展研学游作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前不久广西发布十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作为新模式新业态,研学游在政策引导、市场竞争、文旅发展、家长期待中成为旅游市场新兴增长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化。未来研学发展有以下5个趋势。 (一)地理距离的拓展与收缩 跨城市甚至跨国的研学活动因其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文化体验,仍将继续受到青睐。这类研学旅行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增进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然而,与此同时,近郊短途研学和社区研学也在迅速崛起。近郊短途研学以其便捷性和低成本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家庭的欢迎。这种形式的研学活动不仅减少了长途旅行的安全和时间成本,还能更频繁地开展,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社区研学则更进一步,将学习的场景直接搬到了学生生活的社区。 通过与社区资源的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索和学习,这种接地气的研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区责任感和归属感。 (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上,旅行社是研学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提供者。但在2024年,我们观察到更多新主体加入研学领域。个体教育者、教培机构、艺术机构、营地、农场等纷纷涉足研学市场,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图书馆、融媒体中心等国有单位也在积极参与研学活动。这些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知识,他们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研学的内容,还提高了研学的专业性和教育性。 (三)受众范围的扩大 学校采购的研学项目一直以来都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亲子家庭参与的研学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愿意投入更多资源让孩子参与高质量的研学活动。此外,商业团体和银发群体也逐渐成为研学市场的新兴受众。 商业团体通过研学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而银发群体则通过研学旅行丰富晚年生活,拓宽视野。 (四)内容的更新与迭代 虽然传统研学线路和内容在县域地区仍有一定的市场,但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这些传统内容将逐渐被淘汰。新研学和新内容将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成为市场的主流。新研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强调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问题解决能力。新内容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五)形式的创新与多样化 学校研学逐渐成为教育的硬性指标,但传统的大巴车走马观花式的研学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艺术+、农场+、科技+、自然教育+、博物馆+等新的体验式研学形式正在崛起。这些新形式将研学活动与特定的领域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深入和专业的实践学习机会。 例如,艺术+研学让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创作和鉴赏活动,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农场+研学则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了解食物的来源和农业的重要性。

2024-08-21 16:09:13

花千元去隔壁县市拔萝卜?研学游不能变成“到此一游”!

今年暑期,研学旅行火爆出圈,迎来了一波新热潮。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家长不惜花高价为孩子报名参与的“研学游”,其背后却存在游而不学、货不对板、价格虚高、质价不符等问题。有家长表示,“花了1100块钱去隔壁县市拔萝卜”。 研学游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旅游+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广受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热度上去了,问题也来了。一些机构“嘴上喊着教育,心里全是生意”,把打卡游览景点当做研学课题,把做几个游戏当成素质拓展,把“哄”孩子开心当作活动效果……更有甚者,只顾招生收费,不顾课程设计;只顾排满日程,不顾学生体验,食宿标准降级、行程大幅缩水、安全保障缺失。“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花千元拔萝卜”“又贵又坑”“研学游变‘到此一游’”等遭遇和吐槽,让研学游变了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游应该是“研”和“学”的有机结合,“游”是形式,“学”是实质。不论是组织去景区、游大学,还是逛博物馆、去野外营地,每一次的研学游,应当是融合知识、趣味、科普和互动等多种元素的教育体验活动,而不是将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穿衣戴帽”包装一番后打着研学的旗号高价牟利。 研学游乱象背后一个重要原因是参与主体混杂,行业规范缺失。有资料显示,以“研学”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机构,相关结果达4万多条;其中,成立不满1年的公司就有近3000家。机构企业纷纷入局、快速上马,“卷价格”“卷活动”,其经营资质、人员素质如何,值得探问。 此外,研学活动主题、课程设计、日程安排等“内容”层面的监管也亟需加强。在保障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应当建立起动态的监管和反馈、维权机制。一旦家长和孩子发现研学活动质价不符,能够有渠道及时反馈并“减损”退出。而对于涉投诉较多的机构企业,也不妨建立行业信用分或者“红黄牌”制度,倒逼机构企业主动作为,提升活动质量成色和服务保障水准,避免“孩子喊累、家长后悔”的情形出现。 研学游不能变成“到此一游”,应回归“有研有学”。期待相关部门加强协同共治,完善全链条监管体系,明确入门门槛、从业资质等标准,强化对研学日程、课程设计、服务保障等的监管,让研学游市场更加规范,为学生们提供安全、优质的研学体验,真正实现“寓学于行、寓学于游”。(作者:林风)

2024-08-19 19:41:19

参加研学游如何避“坑”?指南来了!

今年暑期,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其中倡导“开阔眼界、收获成长”的研学游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成为一大亮点。 然而,时有爆出的问题——保障不足,出行安全存在隐忧;只游不学,研学效果不达预期;质价不符,商家涉嫌虚假宣传……也不时困扰着消费者。 近日,宁波高新区法院对近些年的相关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出一份避“坑”指南。 “研学游通常涉及多个法律主体,主办方多为教育培训机构或学校,承办方多为掌握相关资源的旅行社或个人,承办方通常又会继续招揽提供教育、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的供应方。”高新区法院法官张碧莹说,部分主办方、承办方可能因选任招揽服务单位的标准不明确、审查不严格,在研学过程中出现供应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侵害参与学生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那么,如何在众多研学机构中作出“明智”选择?研学合同或许可以给出答案。有些机构试图在合同中通过格式条款来“投机”,通过免责条款的形式,将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其实,《民法典》对格式条款有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排除对方主要权利,该格式条款无效。”张碧莹说。 小徐(化名)参加某旅行社承办的研学活动期间,被秋千架砸伤。事后,旅行社以合同中有免责条款为由,拒绝赔偿,小徐父亲遂将旅行社诉至法院。法院审理查明,事发时,小徐处于无人管理状态,且旅行社不能证明其履行了告知、警示等义务,存在过错,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直接将责任转嫁给消费者,应属无效,旅行社应对孩子遭受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游有所选,学有所获。然而,一些家长在给孩子报名研学游后反映“货不对板”“游多于学”,还有部分家长反映所谓专业老师进行的讲解不过就是导游解说,但与普通旅行团相比,价格相差甚远。 “在选择研学项目时,家长要注意‘一查二审三鉴别四保留’,查研学机构的经营范围、经营许可资质是否规范;审合同中有关日程安排、费用明细、安全保障、违约责任及处理方式的部分是否透明且可操作;通过官方渠道鉴别机构‘名校授权’‘官方合作’等说辞、授课教师身份是否属实,避免质价不符;保留心眼,避免一次性高额支付不合理的预付款,保留证据,保管好与客服的沟通记录、付款凭证、所签合同等资料原件,遭遇‘货不对板’的虚假宣传时,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张碧莹提醒。 据了解,当前研学项目涉及多个相关职能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主体尚不明确,缺少市场监管的标准。高新区法院认为,经营者、消费者及有关监管部门必须协同发力,共促行业健康发展,实现企业良性发展、家长满意、学生成长的多赢局面。(王佳、郑金悦)

2024-08-16 19:05:36

进一步细化监管范围和要求!多地出招规范研学旅行服务资质

伴随着研学旅行的火热,研学行业也日益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南都记者获悉,日前,河南省发布了研学行业地方标准《研学旅游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定了研学旅游服务的总体要求、人员配置与要求、研学旅游产品、研学旅游课程、服务流程,服务内容与要求、服务安全等,将于10月25日起全面实施。据悉,该规范适用于河南省所有研学旅游活动,无论是针对学生群体还是其他社会群体,都提供了统一的服务标准,确保了研学旅游活动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多个地市先后发布了相关服务规范,进一步细化监管范围和要求。 研学旅游服务人员应持有相关证书 《规范》明确了“研学旅游”的定义:“依托文化和旅游等各类资源及设施,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活动。”“研学旅游指导师”是“策划、制定、实施研学旅游方案,组织、指导开展研学体验活动的人员”。 根据要求,在人员配置上,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时,研学旅游指导师和安全员与研学者的人数配比宜不低于1∶25。作为研学旅游的服务方,应该满足“最近三年内无重大服务质量投诉、经济纠纷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规范》对研学旅游服务人员(研学旅游指导师、安全员、生活保障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研学旅游指导师应持有研学旅游相关证书,宜同时持有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或讲解员证),工作任务包括开发研学旅游活动项目,组织、协调、指导研学旅游活动项目的开展;安全员参加专业部门培训,具备安全专业技能,持有相关证书;生活保障人员落实研学旅游活动中的各类生活保障服务,包括交通、食宿、医疗、物资运送、跟拍摄影等。 《规范》强调,研学旅游产品和课程的开发要从研学者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设计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规范》还详细规定了研学旅游的各个服务流程,分为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阶段进行表述,以及食宿安排、交通服务、景点讲解等服务内容的具体要求。 研学游市场长期存在价格虚高、货不对板、产品同质化、收费不透明、人员缺乏资质、安全问题缺乏保障、权责划分模糊等问题。南都记者留意到,《规范》要求,研学旅游产品发布时应提供详细产品说明书,要素包含但不限于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安全提示等。在行前阶段,开展研学活动,应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各方责任;在行后阶段,服务方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配备专职人员,公布服务承诺、投诉程序、处理时限等信息。 多地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设立动态退出机制 “研学游”这一概念最早在2013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被首次提出。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游的意见》,明确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要求各地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此后,各界对研学旅行的认知不断深入。 2017年5月1日起,《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实施。其中明确定义: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研学旅行的承办方应为依法注册的旅行社,宜具有AA及以上等级,连续三年内无重大质量投诉、不良诚信记录、经济纠纷及重大安全责任事故,还应设立研学旅行的部门或专职人员,宜有承接100人以上中小学生旅游团队的经验。 近几年,研学游的热度快速攀升,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更多旅行社、旅游景区、学科培训机构、户外运动企业、儿童体适能培训机构、艺术培训机构进入研学行业,一时间“鱼龙混杂”,供给侧的主体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有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指出,研学旅行的组织由于跨地域、跨行业,存在主体不明确和专业性不够两大问题,《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属于非强制性行业标准,各地在落实上往往会根据在地情况通过政策性文件做具体规定,边发展边规范是切合实际的导向。 截至目前,一些城市因地制宜制定了当地的研学旅行发展规范。例如,1月,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冰雪研学旅行服务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围绕服务提供方基本要求及人员配置、冰雪研学旅行产品、食宿服务、交通服务、医疗救助服务、安全管理等作出规定。据悉,该标准是黑龙江省首个研学领域的地方标准,填补了全国冰雪研学领域标准空白,为开展冰雪研学旅行活动提供了标准遵循。 为进一步规范研学旅行服务企业(机构)的管理工作,5月份,黑龙江发布《黑龙江省研学旅行服务企业(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其中专门设立了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研学旅行服务企业(机构)资格有效期间,存在运行不规范,有效投诉超过3例或满意度低于90%但高于85%等情形,给予黄牌警示,责令限期整改;存在线路和课程不规范,经责令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有效投诉超过5例或满意度低于85%的或被行政部门、行业协会公布投诉量排名等负面名单的;擅自提高收费标准等情形之一,予以退出,2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7月30日,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关于规范支教研学机构服务收费行为的提醒告诫函》,要求支教研学机构应在办学场所醒目位置依法依规公示收费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退费办法等;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开展研学旅行、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并收费,以及只收费不服务等违规收费。 2023年末,韶关市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当地的研学旅行基(营)地、研学服务机构、研学旅行课程研发、研学旅行指导师服务、研学旅行课安全管理、研学旅行服务评价与改进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规定:“应为研学旅行团按比例配置持有‘研学旅行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教学人员,其中室内活动师生比不低于1∶30、户外活动不低于1∶25。”在教学服务中,“促进研学旅行活动和学科知识有机融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

2024-08-13 18:44:50

学生研学途中意外骨折,责任谁承担?法院判决来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近年来, 研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 形色各异的学习方式 在学校、学生中广受欢迎。 在研学爆火的同时, 学生安全管理不可忽视。 近日,阳朔县人民法院审结了一件健康权纠纷案,一名高三学生在研学途中被绳子绊倒导致骨折,各方责任应如何认定? 简要案情 2023年4月,桂林市某中学与桂林市某旅行社签订《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合同》,并向该校高三全体学生发放了《关于高三年级下学期春季社会实践活动通知》。而后,学校组织学生按照研学路线开展活动。活动当天,学生张彤(化名)在阳朔县某景区游玩时不慎被景区内的牵引绳子绊倒,经医院诊断为右侧肋骨下端骨折并周围软组织肿胀,花费医疗费4747.79元。各方就赔偿事宜协商未果,2024年1月,张彤将学校、旅行社、景区诉至阳朔县法院,要求三方共同承担医疗费、护理费、精神损失费等各项损失合计27379.77元。 关于责任承担问题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学校、旅行社作为研学活动的组织者,景区作为研学场地的经营者,三方均有安全保障义务。 法院经审理查明,被告桂林市某中学在研学活动开展前已向原告发放《关于高三年级下学期春季社会实践活动通知》,告知了相关事宜,并对相关安全事项进行了提醒,虽然原告未按学校要求上交有其家长签字的通知,并不影响学校已尽安全保障义务的事实,学校无需对伤害后果承担责任。 被告景区辩称设置了警示标语,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在案涉区域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及安全标语,对于游客进入该区域容易产生的危险性和安全注意事项予以充分告知。 被告旅行社未能证明其在研学活动前对研学场地进行充分了解并提前告知学生研学场地的风险及具体注意事项。 故上述两被告均应承担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之责任。 原告作为成年人,应对活动场地的危险性和自身身体状况有一定认知,故对其自身受伤结果亦负有一定的责任。 综合本案事实及证据,法院依法判决旅行社、景区对伤害后果承担80%的责任,原告承担20%的责任。 关于原告主张的各项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不考虑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法院依据原告提供的发票予以确认医疗费4747.79元,交通费315.71元。 关于精神抚慰金。原告临近高考,因此次受伤骨折影响情绪,法院酌情支持精神抚慰金3000元。关于护理费。原告受伤后未住院,由其母亲照顾,医嘱未出具需护理建议,但原告因伤确实需要护理。护理费要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依据原告提交的证据,法院依法予以确定护理费962.5元、营养费500元。对于原告其他损失主张,原告未提供证据证明,法院不予支持。 综上,原告损失为9526元。结合各方对损害后果应承担的责任比例,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旅行社、景区承担各项赔偿金共计7620.8元,原告自行承担损失1905.2元。 一审判决后,原告、被告均未提起上诉,目前该案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提醒 安全无小事。青少年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学校、旅行社、景区、家庭等应将学生安全保障放在首位。 作为组织者,学校应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针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开展的研学产品、有研学和旅游资质的旅行社承接,并就相关出行风险和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及家长做出充分告知和明确提醒。 作为经营者,应制定严密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在研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开展,一旦发生事故,应积极履行救护义务。 消费者要妥善保管诸如发票收据、缴费凭证等相关证据。 学校、旅行社、家庭等应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妥善安排好每一个环节,以保障学生在研学中的安全和健康。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条 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经营者、管理者或者组织者承担补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作者:李怀双)

2024-08-12 18:02:49

暑期“研学热”促农文旅融合不断出新

进入8月,暑期已过半,但研学游市场依然“热”力不减。根据携程集团发布的《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今年暑期亲子研学类产品订单同比增长七成,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飞猪平台的数据也显示,7月以来,研学游相关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60%。需求旺盛的暑期研学游市场,是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的缩影。 本质上,研学游是情境化教学的一种呈现方式。学生通过沉浸在特定场景中,从而获得知识,增强本领,培养品格。乡村作为学生进行农耕实践、寻根红色文化、体验民俗非遗等的重要场域,近年来愈发成为家长、学校等主体开展研学活动的理想之地。各地相关部门也敏锐发觉、充分利用这一先机,推动乡村研学成为带动当地农文旅发展的重要引擎。 乡村文化“点睛”,丰富研学内容供给 “欢迎大家来到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馆里展品最早能追溯到近千年前的辽金时代。”61岁的马志海是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信家村村民,兼任村里博物馆讲解员。近日,他带着来村里研学的学生们领略大片嫩绿的玉米地,绘声绘色讲解点葫芦、石斧、铁镰等旧时农耕用具的用法,手把手教孩子们体验木质弯钩犁如何使用。据他介绍,信家村黄金玉米博物馆已被纳入周边多所学校的研学线路,而乡村博物馆收藏的近万件藏品,是下一代传承农耕文明最好的教科书。 乡村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名人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研学活动提供绝佳空间载体。在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华屋,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聆听“十七颗松”的故事,感悟红军战士的坚韧不拔;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依托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红色文化馆、冀鲁豫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开发系列研学游产品;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牛角沟村巧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出《集结红军村,迈向新征程》等精品课程10余套,编制活动教案50余篇,让研学之旅有章可循。 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与非遗体验往往深受师生欢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红阳苗寨是座千年古寨,“村BA”的出圈也带火了周边的这座古老苗寨。7月中下旬,黔东南州的70余名师生到此开展研学活动,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学习银饰锻制技艺,体验特色手工艺课程,传承乡村文脉。 乡村的广阔天地,一方面给孩子们回归自然、释放天性提供空间土壤;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资源丰厚,不论是宜人的自然风光、传统村落厚重的农耕文化底蕴,或是乡村红色文化基因、瑰丽民俗文化等,都为设计研学课程提供了宝贵“基因库”,而研学课程也必然能放大乡村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打造研学品牌,吸引更多研学团队纷至沓来。 立足特色创新,破解产品同质化弊端 云南省凭借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兴起了主打探索自然的夏令营和研学团,此外还有不少研学机构可以提供木雕、扎染、刺绣等体验。孩子们漫步于泥土芬芳中,化身小小探险家,揭开“蘑菇世界”的神秘面纱,亲手采撷菌类的同时,还能从当地专家那里汲取丰富的动植物知识,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 研学的宗旨在于“学”。让孩子在研学中更有获得感,感到“研”有所“学”是关键。 诸多乡村研学基地推出养殖、种植体验,让孩子们在陪伴一株花草树木、一只鸡鸭鱼蟹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意义,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比如在河网密布的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运河街道新宇村,李国叙在自己的“李伯伯家庭农场”里带领研学的小朋友们一起挖藕、捉甲鱼,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知晓“藕鳖套养”的生态农业概念。 一些乡村研学项目更具“科技感”,从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譬如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利用该县科学技术馆资源,学生可一边听讲解、参观科技展品,一边体验科普设备、学习科学知识。今年暑假以来,该科技馆共接待参观人数已逾1万人次;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乔家大院景区推出“商道传奇”AR主题研学课程和“晋商崛起”沉浸式研学体验课,AR体验课以手机App为载体,通过答题游戏、NPC(非玩家角色)互动及知识点导览等,与乔家大院景区实景产生“对话”,引导学生体会开拓进取的晋商精神。 乡村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的背后,是供需两端不断扩大的研学市场,从而也不可避免带来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如何细分产品赛道,提升研学质量,打造独一无二的研学体验,答案应在不断“上新”的研学产品中寻找。当然,万变不离其宗,研学始终要紧扣一个“学”字,推出既呈现乡村文化特色,又受学生欢迎且兼具教育价值的研学产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研学+农文旅”,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研学教育与农文旅融合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已成为城乡融合的新业态和重要抓手。既然是研学,在路线规划上需要提前谋划。暑假期间,各地政府和文旅部门,结合本地区“招牌”文旅资源,发布了多条研学路线。 例如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十大研学主题线路,打响“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品牌,涉及福鼎市佳阳畲族乡周佳山红色景区、太姥山白茶文化村等点位;广西发布的14条研学路线涵盖14个地市,既有历史文化主题游,又有探索自然研学旅,线路丰富、内容充实;山东省滨州市围绕“孙子故里 品质滨州”品牌内涵,重点打造1-3日的研学线路。 研学市场如火如荼,急需配套好软硬件设施。环境舒适、能满足家长及师生需要的乡村民宿,是保障研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民宿与研学“携手”后碰撞出的火花,又能激荡出连锁反应,用活乡村闲置宅基地,为村民带来就业机会等。 在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张家峪村,乡村民宿镶嵌在环秀湖水库与连绵群山间,成为京津冀地区游客热衷的假日休闲地之一。村民张华与张思梦夫妻二人作为养蜂专家,在3年前创新性开设了村内首家民宿——“蜂巢”。将养蜂基地、蔬菜大棚和果园巧妙融合,为到访的游客打造了一个集研学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独特空间,吸引研学团队前来探索、学习。 研学导师的巨大缺口吸引年轻人返乡投身其中,带来新理念、新方法。“90后”的倪淑娜,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常安镇人,现任杭州富阳原素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吉庆农庄)总经理。她大学毕业返乡后,除日常运营吉庆农庄外,以研学活动为突破口,开发休闲采摘、游园会、星空露营等趣味活动,将吉庆农庄打造成集“吃、玩、游、学、购”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园区。目前已累计开展160余次主题活动,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期待涌现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富有创新性的研学项目,充实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为城乡融合交流搭建文化桥梁,赋能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钰莹)

2024-08-08 18:35:02

研学市场持续火热却存隐忧,业内人士:亟需完善监管体系

走进名校访学、参观文博场馆、打卡名胜古迹、探索天文地理……今年暑期,研学旅行火爆出圈,迎来了一波新热潮。 与此同时,“研学游变‘到此一游’”“月入一万不够研学7天”等吐槽声也不时出现。研学游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有研有学”? 研学市场持续火热也存隐忧 重庆酉阳县桃花源景区推出手工扎染、漆扇DIY、石磨豆腐等10多种研学体验课程;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结合当地茶产业,大力发展“茶+文旅+研学”新业态;贵州榕江县利用“村超”带来的巨大流量,将体育赛事、苗侗文化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 今年暑期,研学市场持续升温,研学游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之外的“有趣课堂”。 从读万卷书到行万里路,研学风潮的兴起,推动了博物馆热、研学营地建设,研学旅行指导师等新职业也受到追捧。艾媒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研学游行业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8年将突破3000亿元。 但与此同时,研学市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有的家长反映,一些研学活动游而不学,效果不及预期。 “新华视点”记者日前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看到,多支中小学生研学队伍同时在馆内参观。一名研学指导老师告诉记者,自己是在读研究生,来做兼职;整个研学活动以做游戏为主。“孩子们每天要看好几个点,在这个博物馆预留的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馆里人满为患,我们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物知识。” 同时,一些人吐槽研学旅行费用高、质价不符。在内蒙古某事业单位工作的赵女士,送中考刚结束的女儿参加了跨国研学游,费用4万多元。钱花了不少,孩子却说不上来有啥收获。   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一些消费者投诉研学机构存在住宿标准降级、用餐标准偏低、研学行程缩水等方面问题。   此外,一些研学旅行保障不足,存在安全隐忧。江苏省消保委此前所做的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两成的消费者认为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不到位;安全隐患包括研学项目与学员年龄不适配、随行工作人员未经医疗或应急培训、研学旅行产品或场地存在安全风险等。   “教育+”≠“旅游+” 业内人士认为,研学游市场发展较快,不少机构一哄而上,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主体鱼龙混杂,缺少行业规范。 随着研学市场兴起,传统旅行社、教育培训机构、地方文旅集团乃至“网红”老师等越来越多的经营主体纷纷涌入,让竞争更加激烈。 记者在“企查查”上以“研学”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机构,相关结果达4万多条;其中,成立不满1年的公司就有近3000家。相当一部分研学机构资质不全,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和服务管理跟不上;一些机构先拉业务,然后随意转包。 市场火热还催生出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一新职业。一些机构通过开展所谓的培训办证敛财。网络平台上,一些培训机构声称“交费1000元、30天拿证书”,有网友发帖称“第一次考研学旅行指导师,7天拿证上岸”。  ——课程研发不足,缺少创新产品。 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旅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本质是“教育+”,而非“旅游+”。然而一些家长反映,很多研学游就是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穿衣戴帽”后摇身一变而来,能吃好喝好住好玩好,却少有教育内容;打着研学的旗号,研学体验项目及课程设计却主题模糊、内容空洞。 江苏省消保委问卷调查显示,34.7%的受访者认为组织机构缺乏经验;31.5%的受访者认为研学课程设计不科学、教育功能缺失;21.7%的受访者认为研学导师不专业。  ——研学合同“埋雷”,缺少维权途径。 广西南宁市民周女士给孩子报了外地研学游,旅行社给出一份合同,合同对消费者规定了高额违约金,提前7天告知不能参团也要交全款50%的违约金;但与此同时,合同对餐饮标准、服务质量等规定都很含糊。研学过程中,由于对接出了问题,原定方案里的很多事情无法落地。家长们找旅行社沟通退费遭拒,最终不了了之。 今年“3·15”,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研学游”“低价游”欺骗诱导暗藏陷阱引发的相关投诉上榜。有的研学机构为逃避自身责任,不与消费者签订合同,或者合同中“埋雷”,增加了消费者维权难度。 减少乱象,提升研学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研学市场日趋火热,公众对研学游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完善监管体系,减少行业乱象,推动研学市场健康发展。 “研学的本质是教育和学习,要让孩子在游览中学习,不能把研学游简单办成观光旅游。”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副教授张爱平建议,研学机构要练好内功,做好研学内容开发。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挖掘特色主题,丰富研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趣味性、知识性、科普性相结合。 好的研学课程离不开优质的研学旅行指导师。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从业标准,严格考培流程,规范从业人员管理;相关高校可有针对性组织相关培训。   作为一种文旅新业态,研学游涉及学校、旅行社、研学基地等机构,教育、文旅等部门有必要加强协同共治,共同促进研学市场健康发展。 北京孟真律师事务所律师舒胜来建议,相关部门可建立联动机制,开展定期检查,加强对研学消费领域广告宣传、经营资质、定价收费、人员资质等方面的监管,推出研学旅行示范合同文本,公开透明定价,保障研学旅行安全。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提醒,学生和家长在选择研学服务前须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如果发生纠纷,应及时向12315或有关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张丽娜、安路蒙、柯高阳)

2024-08-07 18:29:07

如何用好文博资源,提升博物馆研学的品质?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研学热持续攀升,各类博物馆研学线路和产品层出不穷,价格不菲,质量却参差不齐。对此,家长、博物馆、第三方研学机构如何用好资源,提升博物馆研学的品质,真正实现研之有物、学而广博,让孩子们受益? 家长:要积极参与其中 “孩子回来对研学内容说不出所以然。一问才知道,老师只让孩子们自己寻宝、打卡、拍照,没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家长秦女士对儿子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博物馆之旅颇有微词。 目前,博物馆研学的提供方主要有博物馆、学校、第三方机构及其彼此间的组合。学校、博物馆及两者的合作有相对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师资配备,但部分第三方开发的研学,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评估,在经济效益的导向下,可能存在参观节奏快、讲解内容粗糙等问题,收费却不低。 据了解,有些博物馆研学团是旅行社包装的,名不副实。所谓的课程设置就是讲PPT,再让孩子DIY。“研学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变成了“景点+课本”“景点+作业”,同质化严重;有的“只游不学”,赶行程、打卡;有的缺乏实践性,止步于“看”和“听”。 “如果研学的内容不错,家庭条件允许,花钱为孩子报团,既能提升孩子的学识素养,又能解放家长,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家长要提前有效甄别。”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周婧景表示,很多博物馆展教资源丰富,且大多数是免费的,家长花点儿心思便能用起来。 北京小学生叶彤今年9月将升入五年级。一放假,她就和父母动身去了南京,开启了她的博物馆研学之旅,她的第一站是南京博物院。“那里的《爱琴海的荣耀·古希腊文明特展》令我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一是扬臂女神雕像,它是米诺斯文明宗教信仰的象征;二是桃金娘式金花冠,耀眼夺目;三是‘踢球场景’墓碑石,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热衷体育运动的场景。270件/套展品展现了古希腊文明的璀璨辉煌,令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比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叶彤对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说。 叶彤说:“我还去了南京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和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六朝博物馆,我在新晋网红点‘最美落地窗’打卡,被精美的‘奁盒’深深吸引。在江宁织造博物馆,体验了‘四时红楼——《红楼梦》主题文化课程’,了解《红楼梦》与南京的深厚渊源。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我第一次看到南京绒花、秦淮灯彩、根雕、竹刻等非遗展品,参加了娃娃学非遗活动,还知道了博物馆的坐落地——甘熙宅第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私人民宅,俗称‘九十九间半’。在博物馆里阅读这座城市,令我难忘。” 叶彤的妈妈告诉记者,最近几年,他们全家已经走遍了北京的展馆,前些天看到媒体报道,江苏省推出“博物知旅”暑期系列活动,全省文博场馆参与其中,包括600项研学特色内容,他们就决定暑假到这些展馆看看。“我们一家都是博物馆爱好者,行前一家人一起做攻略,参观中、参观后兴奋地聊聊各自的感受,增长了知识和见闻,孩子大人都有收获,也使亲子关系更融洽了,看来是选对了地方。”叶彤妈妈说。 周婧景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我们应注重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尊重孩子的选择。”她同时提醒家长:“不要都集中在暑假,平时的周末也可以带孩子享受文博时光。场馆的选择也可以多元,不一定要去热门馆。博物馆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迫学习,只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主动探索。” 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各博物馆在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第二课堂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同时,改变了过去参观的单一体验,增加沉浸式体验和动手实践活动,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增强了博物馆的磁力。 首都师范大学附中育鸿学校学生梁曦月每年都会去中国航空博物馆参观,故事听得多了,梁曦月当起了小小讲解员,把“少年先锋号”战斗机的历史讲给一起参观的同学听。 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9岁的儿子特别喜欢北京汽车博物馆。“每次孩子都会去进步馆,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操作方向盘,参观各种汽车模型,对汽车的内部结构、设计和发动机原理等问个不停。”王先生说,未来馆也是他儿子必去的,那里的概念车和未来交通工具模型总能让孩子对未来的交通方式产生很多奇思妙想。“这样的研学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边玩边学,对学习的新知识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除了热门展馆,一些富含宝藏的小众博物馆,好玩人少,体验感和收获都不差,也吸引了部分亲子家庭。“插花、品茶、绘制古纸花笺,在悠悠古琴声中体会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身着汉服,体验金钗钿合的魅力;亲手制作一本属于自己的线装书……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参加‘小小雅士’体验活动,让我理解了古代文人的意趣,了解了古籍中的字体、线装书等,也爱上了传统文化。”12岁的张淼告诉记者。 “当前,不少博物馆研学更注重互动体验,注重提高孩子们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潜力。”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乔向杰说,博物馆可以设置丰富的互动体验区、科学试验区,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如设置艺术工作坊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或进行艺术创作,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或是将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呈现、非遗手工体验、闯关游戏、寻宝探秘等活动应用于研学中,增强参观的体验感,让高冷的文物生动起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近年来教育需求多样化,人们对增值性和成长体验要求也随之增多。“新课标强调学习由‘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强调通过真实情景中的深度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在学习中重视学习经验向其他情境的迁移,这些都为博物馆研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 研学:不止于“观”,更在于“研” 我国是博物馆大国,在“文化中国行”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丰富的文博资源有效转化为儿童青少年的学习资源?什么样的研学课程能让孩子真正受益? 在博物馆公共教育专家郭青生看来,优质的标准包含几个方面:第一,研学课程的主题能激发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对他们的成长有意义,并符合他们的知识积累和思辨能力;第二,符合博物馆学习的特征,鼓励学习者通过观察体验,而非单靠老师的讲解获取知识;第三,以问题导向、启发互动等方式开展教学,鼓励孩子提问、讨论以及各种形式分享知识;第四,馆内和馆外相结合;第五,老师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学术概念,鼓励孩子们“跳一跳”去摘树上更高的“果子”。总之,优质的研学课程既寓教于乐、又能启发孩子思考、激励孩子探究,是以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的博物馆学习方式,与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有天壤之别。 2020年,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提出博物馆进校园,通过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要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记者了解到,几年来,各地不断尝试馆校结合的各种可能。北京市史家小学和国家博物馆联合编制了《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系列教材;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天空之城小学开发了“走进博物馆”系列校本课程;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四川省成都博物馆与多家学校联手,重磅推出“我的课堂在博物馆”系列馆校合作课程;南京博物院为儿童青少年长期开设“博物院的萌兽”和“跨时空的艺术”两大主题系列课程…… 山西省语文特级教师刘补明认为,博物馆研学不止于“观”,更在于“研”,要研之有物、学而广博。课程设计应强化与课堂学习的互补及融合,注意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和研究性的结合。 “开发多维度的研学活动,博物馆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包括藏品、展览、研究成果等,与校内课程相结合,开展互动式的展览,如完善亲子设施和项目,设立专门的亲子活动区域,定期举办亲子工作坊。还要注重跨界融合,联合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公益服务单位,共享资源,打造精品研学产品。”乔向杰说,各部门也要完善相关政策,形成协同管理与推进机制,为博物馆研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储朝晖认为:“研学活动传递的知识应严谨、科学,不能照搬学校教学,要让参与者获得多样性的体验;要将主体、时间、空间、内容、设计参观、参与等融合,让学习者在活动中联想、反思,引导其联系已有知识,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分析,研学活动只是途径,根本是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用智慧对待生活,确立自身主动性、主体性、自主性。“在研学过程中,学生要通过理解、分析、判定等过程,找到自己在该活动中的定位,这有利于未成年人丰富人生阅历,也有利于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养成健全人格,促成其社会化过程。”储朝晖补充道。 采访中,专家一致认为,博物馆研学应以理念之变引领实践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使历史和文物触手可及,让这一“行走的课堂”更具适龄性、实践性,让儿童青少年真正收获体验与成长。(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若葵)

2024-08-03 16:57:39

什么样的研学游更受家长欢迎?高质量的研学游产品如何炼成?

2024年的夏天,研学游继续升温。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提出,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 线下,热门景区人头攒动,博物馆一票难求;在各社交平台,“研学游货不对版成主要投诉问题”“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家长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等话题,依旧引发了众多网友热议。价格虚高、只游不学、货不对版……文旅市场上的研学游产品越来越多,质量良莠不齐。家长更愿意为何种研学游产品买单?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研学之旅?高质量的研学游产品是什么样? 研学需求趋于理性 家长更关注“性价比”和“安全” 同程旅行酒旅事业群主题游负责人郑坤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近期研学游的咨询量和预订量都在稳步增长,一般而言,暑期研学游产品的报名时间主要在5-6月。不同用户对研学游产品的诉求各有不同,但核心诉求主要还是安全和课程质量。 孙凤晶的孩子王子睿今年12岁,在北京某中学读初一。在孩子读小学四五年级时,孙凤晶曾给他报名过在北京当地的研学营活动,例如去故宫、国子监,“花两三百块钱让孩子去一下午,听专业的老师讲解历史文化”。 孙凤晶还研究过新东方、学而思等教育机构组织的跨省、出国研学夏令营,但她认为性价比有点低。“去国外基本上要五六万(元),去国内其他省份的5天营基本上也要七八千(元)。孩子去了能学到多少东西,是光出去玩还是怎么样,家长也不知道。” 除了性价比,另一件让孙凤晶在意的事情是安全。“让孩子自己单独出门我不放心,研学游产品动辄七八千元,也够家长自己带孩子出门玩一趟了。”如果是学校组织的研学游活动,孙凤晶的接受度会高些,“学校统一组织,安全方面有保障,且不会很贵。” 研学机构世纪明德旗下亲子定制负责人刘静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家长对于研学游的需求呈现出一些新变化。首先就是选择研学产品时会更谨慎。“从数据上看,去年是疫情后的第一个暑假,大众明显存在报复性消费,家长对于孩子暑期出游的需求比较迫切。”该机构在针对团队市场调研时发现,今年家长的需求更加精细化,对于孩子能够学到什么以及学习成果的要求更为严格,并且很看重资源的稀缺性。 其次是价格,家长对于研学游消费更趋于理性。“今年销售团队和家长沟通时,发现在价格与往年相比没有上涨的情况下,家长的购买欲望有所下降。例如去年标价7000余元的6天5晚研学游项目,今年许多家长都会觉得价格偏高。” 与此同时,研学游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现存研学相关企业数量为2.9万余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地区。从成立时间来看,49.4%的企业成立于1至5年内。 “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涌入研学赛道。”刘静说,旅行社的研学游业务增加,许多教培机构转向研学,家长的选择更多了。但与此同时,大量企业的涌入导致市场鱼龙混杂,低质研学游的负面效应让家长觉得研学“就那么回事儿”,无法带给孩子收获。“研学行业需要更规范的制度进行管理。” 什么类型的研学游更受家长欢迎 北京妈妈张啸云给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报过许多京内研学游活动:去故宫体验“小皇帝的一天”、前往科技馆探秘、去野生动物园看爬行动物……张啸云加入了好几个研学游相关群聊,每当看到一个新的、感兴趣的研学游活动,便会先和孩子父亲商量,再询问孩子的意愿。“我想通过研学团让她多了解一些知识,亲身感受课本中、视频里的内容,听专业老师而非普通导游讲解物品背后的故事。” 张啸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场由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组织的北京中轴线研学游。活动邀请了专业研究者,在北京中轴线的沙盘前为孩子们详细讲解了中轴线的知识,并在活动结束后发了一份特别的证书,上面有5个空白的爱心,需要孩子们回到中轴线打卡点,随机为路人讲解所学知识,并请对方用红笔在证书上为空白爱心填色。 “我家孩子在鼓楼为路人讲解时,遇到4个来北京玩的游客,不太了解中轴线。”张啸云说,孩子参与后收获特别大。 郑坤明告诉记者,这个夏天,北京各大博物馆研学游依然一票难求,清华北大研学游也很难预约。根据平台统计,在众多研学游产品中,历史文化研学和名校研学更受欢迎,选择这些产品的家长一般希望孩子能在旅途中学到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孩子对名校的向往。此外,体验性和互动性的产品也比较受欢迎,如模拟考古、民俗体验、户外体验(探洞、攀岩等)。 王庆琳在世纪明德负责北京景点对接相关工作,她观察到,故宫、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颐和园、八达岭,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是北京研学游中较受欢迎的景点,职业规划相关的名校也是热门选择之一。“很多中学会组织学生来高校,了解大学招生简章、参观校园,为升学作准备。”王庆琳说。 孩子喜欢的研学游什么样 家长希望孩子在研学游中获取知识,孩子们是否也这么想? 00后赵亮8年前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北京研学游,花费大约3000元,当时他还在江苏省南通市上初二。对于赵亮来说,那次研学游让他印象更深刻的是“游”。“可以和好朋友成为搭子,一起去很多有意义的地方,成为彼此青春的记忆。在研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大家性格各异,让我认识很多新朋友,是一段很好的回忆。” “学”则成为研学游的“附赠品”。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时,赵亮被藏品震撼,“让我当场想在手机上查询相关历史”。 “研学游究竟是让孩子满意还是家长满意,其实很难界定。花钱的是父母,受益的是孩子。孩子玩得满意,但家长也许不满意,觉得没成果;家长满意学的成果,孩子也许玩得不尽兴。”刘静说。 高质量研学游产品如何炼成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于2017年5月1日起实施,对服务提供方、人员配置、研学旅行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安全管理等几大类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2016年,教育部、公安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宋昌耀认为,高质量的研学游产品需要有研习的过程、有学到的知识、有游览的体验,三者缺一不可。有游无研、研而不学、走马观花都不是“好”的研学游产品。 “寓学于游”是研学游产品的核心特征,“学”与“游”不可偏废。只游不学,无异于享受型、娱乐型旅游,缺乏知识摄取和能力提升;只学不游,无异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少情境式、沉浸式学习的现场互动和真实体验。 在宋昌耀看来,旅行社更擅长“游”,如旅游线路组织、旅游资源统筹等;教育机构更擅长“学”,如学生组织、知识讲授等。无论是旅行社还是教育机构乃至其他领域的进入者,都应该从“研”“学”“游”三方面着手,提升自身在研学旅行产品提供中的综合能力。 “研学游”中如何设置“学”和“游”的比例?刘静认为,这两者很难考量出具体的百分比。“带孩子们出去研学,就是得先看,然后去探索一些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开阔视野。从开阔的视野中,我们能发现一些在课本上曾经出现的内容,从而去延展。但实际上,我们在设计、研发课程时,并不希望孩子一直停留在课本里,而希望他们跳出来,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出去一趟全是学习,不太可能;全是游览,也失去了研学的意义。”在刘静看来,游和学应该是共通的。“或许它更应该称为‘游览’的‘览’,看遍祖国大江南北,将其揽入怀中,才能知道课本里学的知识如何应用到现实之中。单纯的‘游’做不到这一点,无法深入孩子的心灵,也达不到研学游的最本质目的。研学更理想的结果应当是入脑入心,让知识无形中种入孩子内心,慢慢开花,最终变成自己的内涵。” “研学活动都是短暂的,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系统性地学习到很多知识,更多是从一个点进行突破,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能力。”郑坤明说,旅游本身就是一个长知识的过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社在设计研学产品时,会考虑旅游的体验感和趣味性,更看重研学活动的吸引力和参与性。“没有理想的研学游产品,只有适合和不适合。但所有的研学游产品都必须关注两个点,一个是研学的安全规范,另一个就是研学老师的专业性。” “高质量研学旅游产品应当以沉浸式体验和情境式学习为手段,致力于提升研学旅游者文化资本和游历资本。”宋昌耀认为,为此,政府应当引导制定高标准研学旅行标准,宣传高质量研学旅游产品案例,规范研学旅游市场秩序;学校应当以研学旅游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推动研学旅游与学校教育协同与互补发展;旅行社应当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内涵,尤其是重视评估研学旅行者的学习效果,并不断改进提升研学质量。(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 夏瑾)

2024-08-02 18: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