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有所学,研学“游”如何实现“研学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我国研学旅行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与此同时,研学机构鱼龙混杂、研学团成旅游团、货不对板、安全难保障等问题屡见报端。随着研学旅行市场规模日益壮大,治理乱象刻不容缓。 那么,研学“游”如何实现“研学优”?应制定标准规范的研学旅行市场制度、完善市场监管和评价机制、提高从业者素质、规范机构服务行为,同时,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

最新动态

体验传统文化 传承农耕文明——洛阳市王城小学二年级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活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农耕文化,学习劳动技能,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尊重自然的良好习惯,11月9日,洛阳市王城小学组织二年级的同学走进大河田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展以“体验传统文化 传承农耕文明”为主题的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活动。  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上,介校长叮嘱同学们注意安全,严格遵守研学纪律。希望同学们牢记此次研学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究,勤于思考,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之后举行了授旗仪式,研学之旅正式开启。 研学之旅 大河田园是洛阳市区距离黄河最近、豫西地区颇具黄河农业资源禀赋、倍受广大青少年学生青睐的大型研学型田园综合体。这里是新安县重点打造的黄河观光带,也是河南省黄河观光带的节点。 同学们到达基地,开启一日研学之旅。 体验石磨豆浆 美味的石磨豆浆如何制作?同学们学习了石磨豆浆的制作原理、方法和技巧。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动手尝试磨豆浆,体验豆子变豆浆的奇妙变化。 学习植物拓染 在植物拓染课上,研学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拓染的工具、制作工艺,指导他们动手进行拓染创作。同学们以新鲜树叶为原材料,在棉布上用小锤子轻敲,拓下美丽的图案,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探秘考古盲盒 考古盲盒里藏着什么宝贝呢?快来动手发掘吧! 在探秘考古盲盒研学课程中,同学们学习了考古知识,并选择一个盲盒进行揭秘,模拟考古体验活动,把“文物”从土块中发掘出来。 参观农耕文化长廊 同学们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农耕文化长廊,认识了不同类型的农具,了解了农耕文化的历史沿革、发展变迁、文化内涵和特点等,从中领略农耕文化的精髓。 开展农耕劳动 同学们走进劳动实验田,在农业劳动过程当中,出力流汗、动手实践,深切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明白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走进森林乐园 在森林乐园中,同学们参加了素质拓展活动,在体验无动力娱乐设施中,感受快乐童年,珍惜少年时光。 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学习了农耕文化,体验了传统手工艺制作,增强了劳动实践技能;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通过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举办红领巾大寻访系列研学实践活动,强化了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让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引领学生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探究黄河文化 感受农耕文明——洛阳市王城小学四年级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活动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黄河文化,体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11月9日,洛阳市王城小学组织四年级的同学们走进黄河神仙湾研学基地,开展以“探究黄河文化 感受农耕文明”为主题的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活动。  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上,介校长叮嘱同学们注意安全,严格遵守研学纪律。希望同学们牢记此次研学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究,勤于思考,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之后举行了授旗仪式,研学之旅正式开启。 石磨豆浆 研学导师为同学们讲解了石磨豆浆的制作原理、泡发豆子的方法以及豆子的营养价值,并指导大家按照正确的步骤磨豆浆。同学们小组配合体验传统石磨豆浆,体会古人劳动智慧,培养自我动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能力。 植物扎染 在扎染课程上,研学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扎染的历史、工艺和特色,并指导他们动手进行扎染创作,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彩绘石膏娃娃 在彩绘石膏娃娃研学课程中,同学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在石膏娃娃上绘制出独特的图案。这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美学素养,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拖拉机农场 同学们走进拖拉机农场,了解拖拉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体验驾驶拖拉机进行田间劳作,感受农业丰收的快乐。 青曼牧场 在青曼牧场里,同学们了解了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体验喂养萌宠的快乐,与动物友好互动,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无动力乐园 走进无动力乐园,同学们乘坐了小火车,在攀爬乐园中进行素质拓展活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家尽情感受快乐童年,珍惜美好时光,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通过开展“探究黄河文化 感受农耕文明”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主题活动,同学们不仅在行走中感受了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体验了农耕文明,感悟了劳动之美;进一步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了他们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加深了他们对劳动的认识。更激发了他们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规划古都未来蓝图 品味牡丹倾城国色——洛阳市王城小学六年级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活动

为了增强同学们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不断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11月9日,洛阳市王城小学组织六年级的同学们,走进洛阳市规划展示馆、洛阳牡丹博物馆,开展以“规划古都未来蓝图 品味牡丹倾城国色”为主题的红领巾大寻访研学实践活动。  开营仪式 开营仪式上,介校长叮嘱同学们注意安全,严格遵守研学纪律。希望同学们牢记此次研学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认真学习,积极探究,勤于思考,研有所得,学有所获。 之后举行了授旗仪式,研学之旅正式开启。 洛阳市规划展示馆 走进洛阳市规划展示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三彩艺术壁画《洛阳》,壁画内容包含洛阳古代到近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同学们认真聆听研学导师讲解,并记录在研学手册内。 之后,同学们跟随研学导师的步伐,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从历史轴线、现代轴线及未来轴线三个方面,了解洛阳不同时期的规划,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 科学的城市规划少不了地下管网的规划,我们的天然气管道、水网管道、污水管道是如何做到合理布局的?通过参观了解这些地下建造的布局,同学们纷纷感叹设计者的智慧。 此外,同学们通过洛阳市规划沙盘俯瞰整个城市的建筑群,寻找自己的家在什么位置。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分组合作,完成规划馆壁画拼图,并说出拼图中展示的内容。 洛阳牡丹博物馆 洛阳牡丹博物馆位于洛阳南山公园,地处洛阳市现代轴线南端,是洛阳市规划建设的又一处城市文化地标。它是国内首个牡丹专题博物馆,集牡丹文化收藏、牡丹产业研究、牡丹文化旅游为一体。 走进洛阳牡丹博物馆,同学们跟随研学导师,学习牡丹知识,沉浸式体会以花为媒,跟随牡丹仙子,在洛阳这座十三朝古都里来一场与牡丹的奇遇。 当科技遇上牡丹会怎么样呢?你会看到色彩万千的牡丹;会偶遇七步成诗曹子建,踏起凌波微步,与洛神共赴人间惊鸿宴;会邂逅欧阳修,共著《洛阳牡丹记》,与九贤话诗赏牡丹,与古人对话,体验古今文化碰撞。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研学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工制作,创造一朵独一无二的牡丹花。 通过此次红领巾大寻访活动,同学们对洛阳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都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学习了牡丹的相关知识,对洛阳的历史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增强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更坚定了为家乡、为祖国的发展而奋斗的决心,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

研学旅行中如何做好安全管理?

1.安全管理制度 主办方、承办方及供应方应针对研学旅行活动,分别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完善有效的安全防控机制。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研学旅行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b)研学旅行应急预案及操作手册; c)研学旅行产品安全评估制度; d) 研学旅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2.安全管理人员 承办方和主办方应根据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明确安全管理责任人员及其工作职责,在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安排安全管理人员随团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3.安全教育 (1)工作人员安全教育 应制定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专项工作计划,定期对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工作职责与要求、应急处置规范与流程等。 (2)学生安全教育 学生安全教育要求如下: a)应对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b)应提供安全防控教育知识读本; c)应召开行前说明会,对学生进行行前安全教育; d)应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根据行程安排及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安全提示与警示,强化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4.应急预案 主办方、承办方及供应方应制定和完善包括:地震、火灾、食品卫生、治安事件、设施设备突发故障等在内的各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出处: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LB/T 054-2016)。

做“五项全能”的研学导师

当前,研学旅行、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方兴未艾,急需大批研学导师。但许多景区、场馆、基地只是随意让导游充当了导师的角色,他们带着学生在基地“到此一游”,研学收益往往并不大。研学作为一种复杂的学习行为,需要导师的引导。研学导师的角色和职能,显然有别于景区导游、讲解员。研学导师的“导”,是指导、引导、教导、传导。导师应该是身兼数职,既是“导游”,引导学生游览,讲解相关的景点、常识、典故,领略大好的自然人文景观;又是“导演”,研学线路、研学课程的设计及研学活动的起承转合等,都要对学生进行清晰指导;同时又是“老师”,负责相关知识的讲解,启发学生在活动中联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生活常识解决问题;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传导正能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研学实践导师呢?要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研学旅行不是单纯的旅行,而是教育活动;研学实践也不是简单的游玩,而是要培养学生认知、表达、协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丰富人文底蕴,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参与社会的热情,培养家国情怀。研学导师要爱自己的工作,多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下功夫。导师对工作熟练的程度、认真的态度、投入的情感,学生都看在眼里。导师对研学项目的热爱之情,可以深深地感染、激励学生。研学导师要观察和研究学生,善待和尊重学生。导师的作用,是研学过程中对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指导,在思想观念上引导,在道德层面上教导。但学生其实也是我们的老师。研学实践中师生教学相长,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研学实践应该是由导师的爱心、耐心、热心、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共同支撑起来的。要有担当,充满文化自信各研学基地导师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本身就是高校教师,但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山西某地一些承担研学实践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他们平时动手做做东西得心应手,但口头表达能力等有所欠缺,苦恼于自己无法担当好导师的角色。就非遗项目而言,这些非遗传承人本身就是专家,这是他们的优势。针对他们表达能力较弱的状况,我们通过沟通交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扬长补短。同时开展有效培训,帮助他们设计好课程内容,教给他们讲授的方法,让他们真正担负起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责任,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开来、传承下去。要有开发能力,跨学科整合研学实践活动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不多,但导师要熟悉相关政策文件和研学资源,把资源开发成课程,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原则设计研学实践课程,引领研学工作顺利开展。教育性,就是学生在研学实践中能学到东西、明白道理,内容要有科学性,不能随意乱说、乱发挥,更不能出现历史性、常识性错误。趣味性就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当然,也要让学生动起来,发挥想象力,做出有特色的作品,作品就是研学实践价值的直观体现。研学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理论学习的再现。导师要具有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比如学生在澄泥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店铺研学,导师的讲解就要涉及文房四宝的常识,涉及澄泥砚的渊源、质地、硬度、烧造的温度和什么情况下产生窑变等内容,这就跟历史、数学、物理、艺术、地理等知识有很大关系。知识的整合,会让学生大开眼界。要准确定位,主体是学生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研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导师。研学是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基于任务完成的深度体验。因此,导师要有观察、研究学生的能力,要有指导学生规划、设计、实施活动的能力。导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多用问句,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一般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不要自己从头讲到尾,喧宾夺主。要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其参与度,增强体验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研究的欲望,学生才会有成就感。研学导师要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这样才能深化研学的内涵。同时,导师也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让他们思考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立德树人,传导正能量研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目标就是立德树人。导师要在研学过程中,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帮助一个研学基地设计了许多研学项目,如古琴馆的导师讲到关于伯牙与子期“知音”的故事,引导学生怎么交朋友,怎么正确对待友谊。在陶笛、古琴、澄泥砚、刺绣、草木染、柳编、木作、糖画等非遗项目中,导师积极引导学生感受其设计之精美、历史之悠久、古人之智慧,以及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很好地强化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做一个合格的研学导师,要做有心人,要非常熟悉景区、场馆、店铺的业态、生态,熟悉相关的研学课程。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讲解、指导起来才能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研学中“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的目标,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素养。(河南省实验教育集团 马行提 邵颖华)

合格的研学导师,应扮演好这六种角色!

怎样让研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成长?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开发了“华夏文明在甘肃、陇原风光四时佳”研学课程体系,经过大量的研学行走,担任研学导师的我对研学导师的价值和责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总结出研学导师的六种角色。 研学课程的开发者。研学导师首先应进行研学目标的制定和课程项目的设计,通过对途经地方的了解,让研学课程的问题设计更深入。比如,学校开展“黄河远上朔漠间”主题研学时,先要组织导师阅读与此行相关的资料,观看《金城兰州》《河西走廊》等纪录片,自行制作丰富的“学习支架”;导师需要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点,帮助学生建立小组研学规则;还要查阅学生的学科教材,挖掘研学项目与学科学习的结合点,有助于指导学生建立研学旅行与学习生活的联系,提高研学的实效性。 研学活动的指导者。研学导师与学校的学科教师和景点的导游有很大区别,不能像导游一样只给学生讲解景点的事实性知识,因为以听讲和记录为主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觉得“不好玩”。研学旅行应该以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的项目任务贯穿,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体验实践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和参与。因此,导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架”,让学生根据需要获取辅助研究性学习的基本信息。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导师的指导将让研学过程有效连接学生的学科学习,让学科知识连接真实世界,带着学生从“好玩”迈向“玩好”。 项目任务的合作者。在研学旅行中,研学导师和研学小组学生是师生,更是学习中的伙伴。开放式的项目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导师将与学生一起“跌跌撞撞”地进入一个陌生领域。导师不妨在小组项目中承担一定角色,与学生一起完成项目任务,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向学生展示自己是如何思考、感知并处理信息的。导师的合作参与有助于学生科学合理地形成一种认知模式;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学习时导师也在学习,他更能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理解情境,明确任务的要求,感受任务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研学导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是最好的驱动,只有发现认知上的落差,学生的学习欲望才能真正启动。比如,在组织河西走廊研学旅行活动时,我与学生一同行走在大漠边陲。前凉时期建成的武威文庙见证了当时河西地区对汉代儒学的继承——利用这种与学生原有认知的落差,我尝试带领他们回顾1600多年前的中原混乱时期,探寻河西走廊对汉代儒学根脉的保存在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问题情境的点化和激发者,导师应帮助学生尽可能建立更多的学习联结,激活他们的内在潜能,让深度思考、深度学习在研学旅行中不断发生。 研学方法的引领者。在研学旅行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研学导师也不是答案的给予者。面对开放的任务,导师要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整合,也会挑战学生的高阶思维,学生难免被“卡”住。在学生被“卡”住的时候,导师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能不能用这种方法去观察,看看可以发现什么;用哪种方法去体验,看看有什么感受;换一种方式搜集整理,看看有没有进展;换一个角度去分析,看看能否得出其他结论;换种方式来组织,观点是不是更清晰……导师不必表现得比学生更“聪明”,而是要让学生在方法的点化和启发下,自己去发现、去求索。这样,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才知道应该怎么办。 研学进程的促进者。在研学旅行的学程设计中,如何将大任务切分为几个逻辑清晰的阶段?如何保障小组研学进程?在什么时候放手让学生自主研究,在什么时机给予学生帮助和指点?如何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哪些阶段需要为学生准备学习支架?如何促进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合作和参与?这些都是研学中的“每日功课”,需要每一位导师注意观察和分析学情,不断评估并调整研学指导方略。 研学导师的六种角色不是孤立的,不是此消彼长的,而是彼此融合的。唯有这样,研学旅行之路才能让最美的风景入眼、最美的教育入心。(甘肃省兰州市第六十二中学 赵贵延)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研学导师应具备哪些素养、能力及方法?

在国家旅游局出台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提出,研学导师(Study Tutor)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研学导师是全能型职业人员,要有导游人员的带团与控团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技能。研学导师要正确识别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适时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见,研学导师是既有导游服务能力又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新兴职业人员,是研学实践中的灯塔和旗帜。 一、研学导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礼仪素养 在人际交往当中,凡是把人内心的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良好的仪表表现出来就是礼仪。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安认为,一个信息的传递=7%言辞+38%语调+55%形体。对于研学导师而言,在旅途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站、立、坐、行的姿势和手势,都不能随意,应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样”,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等都要体现出研学导师应有的礼仪修养。 (二)美学素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美育教育的倡导力度不断加大,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研学导师是学生的直接审美对象,要正确传递审美信息,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对研学对象的认知局限,加深了他们对审美引导的依赖。研学导师是学生审美想象的激发者和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要有意识地打造自身科学的审美观、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 (三)人文素养 研学导师要注重人文知识积累,尤其是积累与研学对象有关的专业知识。对研学目的地的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俗等都要了如指掌。同时,还要不断扩充知识面,对艺术、哲学、建筑、音乐、政治等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涉猎。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多学科融合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活动,只有实现大百科全书式的链接才能与学生进行全程无障碍的沟通。 (四)科学素养 越来越多的学校青睐研究性学习,希望学生带着课题出行,在研学现场开展探究活动,因此研学导师要具备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打造自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态度,以对话来引导学生。 二、研学导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讲解能力 研学导师要综合运用置疑法、叙述法、突出重点法、触景生情法、制造悬念法、类比法、画龙点睛法帮助学生理解研学对象。描述性语言的藻丽美、叙述性语言的流畅美、置疑方式的得体美、缩距技巧的熨贴美、点化技巧的升华美应该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 (二)知识链接能力 研学导师既要对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地格文脉有深入的了解,又要对研学基地和研学对象有精准的把握。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前来咨询或提出困惑时,研学导师要对知识进行大百科全书式的链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三)管理能力 研学旅行既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就必然涉及教育管理。研学导师在其中承担了相当重的管理任务,如过程管理、安全管理等。研学导师要参与学生管理计划的制订;对学生在研学旅行目的地居停活动进行组织;遇到突发事件,尤其是安全事件时要对学生加以从容指挥;还要对研学旅行的快慢节奏进行控制。研学导师要具备管理者的权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修养、严谨的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投入到对学生和行程的管理中来。 (四)沟通能力 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研学导师需要与校方带队教师、安全员、学生、旅行社、酒店、车队、研学基地等主体进行多方沟通。研学导师在落实研学旅行活动流程的过程中要与各种角色打交道,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化解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各种情况说明,以确保活动顺利、有序、有效的开展。 (五)观察能力 研学导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能观察学生的群体行为,又能够识别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对学生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做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对安全问题的防控,更需要研学导师有鹰一样锐利的双眼,能够预判各种不良后果,及时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排除隐患。 三、研学旅行实施前研学导师的工作要点 (一)研读并理解活动课程目标 研学导师拿到课程方案后,先要阅读目标。不同于学科课程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养成为目标。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中的目标多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能力养成方面进行表述。如提升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能力;提高统筹规划意识和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养成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优良品德;感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团队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认真倾听、日常交际的能力等。也就是说,明确了目标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熟记研学旅行的活动行程 研学导师在带队前一定要将实施的流程熟记于心。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每个节点的活动时长、每个研学基地的名称、要组织学生体验和探究的内容、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活动方式、各种安全预案等。 (三)深入理解过程及结果评价量表 研学旅行的评价是对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完成度的检验。研学导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这是课程方案中必须具备的环节。研学旅行的过程评价侧重于学生探究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运用,探究态度,合作中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研究结果的评价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研学导师要在带团队前准备好评价量表,并对量表中的各项量规仔细研读领会,以便在现场活动中客观、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四、课程实施中研学导师应掌握的几种引导方法 (一)创设情景法 研学导师应该认识到,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进行知识的介绍,不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悬念迭起、疑问丛生的场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地探讨疑难。学生本身有强烈的情感,挖掘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变成研学导师与学生的共同感情,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两者的情感趋于一致,思想产生共鸣。 以紫禁城的讲解引导为例。如果进行如下的讲解:即将参观的紫禁城最早是于1406年由明太祖朱棣满足迁都的需要而兴建的。年代比较久远,里面都是文物,大家参观期间要遵守纪律。 这种讲解方法虽然没有知识性错误,但是枯燥乏味,对小学生也没有什么打动作用。学生很难领会紫禁城的建设背景。但是,当研学导师创设情境,进行如下讲解,效果会大不相同。 当年,国家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在今天的南京。要把都城迁到北京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造宫殿、搬运器物要花掉国库很多银子。百姓们也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千里跋涉到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陌生的地方,他们该有多痛苦呀。所以,朱棣一提出迁都就遭到了文武大臣的反对。但他最终力排众议坚持迁都。1406 年,开始兴建北京皇宫。光开采名贵的木材、石料,然后再运到北京,这其中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将近 11 年之久。为了这些木材和建筑材料,很多劳工付出了鲜血、汗水、生命,无论是严寒酷暑,寒冬腊月,他们都在不停工作,寻找建筑所用的材料并进行打磨。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就建成了,明成祖正式下召迁都,北京成为京师。所以大家即将拜访的故宫博物院是凝聚着我们祖先的鲜血、汗水和生命的,请大家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二)设置悬念法 研学导师在讲解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答案,最后再告知正确答案。如午门的造型是主门 + 左右两侧的城墙合在一起,好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名“五凤楼”。在讲解的时候导师先提出问题,五门又叫“五凤楼”,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门与左右两侧城墙的布局关系,猜测一下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 (三)类比法 就是以熟喻生,达到类比旁通的讲解方法。研学导师在讲解过程中用旅游者熟悉的事物和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定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便于他们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 在故宫讲解时,与其说故宫是明清两朝24代帝王居住、生活、办公的地方,不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其实故宫也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先后住过两户人家,一户姓朱,一户姓爱新觉罗,这里先后居住过明清两代24个皇帝及家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很多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拉近与故宫的距离。 (四)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是指在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的讲授方法。这样的导游讲解能够产生艺术感染力,使现场气氛轻松愉快。“实”就是实景、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虚”就是与实景、实物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轶闻趣事等。在讲解时,必须将“虚”与“实”有机结合,以“实”为主,以“虚”为辅,“虚”为“实”服务,而且“虚”的内容要“精”、要“活”。 (五)任务导向法 就是研学导师为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身体力行地探究答案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御花园四亭的时候,导师先告诉学生御花园里面有四座亭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考察,判断出哪座亭子对应哪个季节,并陈述理由。 (六)多种讲解方法综合运用 上述每种讲解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研学导师进行课程实施时,最好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研学对象。下面,仍以紫禁城建造背景的引导为例。当年,国家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在今天的南京。要把都城迁到北京是一项很浩大的工程。在场的同学们有没有谁有过搬家的经历?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我们寻常人家搬一次家都会累得要命,可想而知迁都会对整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影响。(类比法) 建立宫殿、搬运器物要花掉国库很多银子。百姓们也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千里跋涉到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陌生的地方,他们该有多痛苦呀。所以,朱棣一提出迁都就遭到了文武大臣的反对。但他最终力排众议坚持迁都。1406年,开始兴建北京皇宫,就光开采名贵的木材、石料,然后再运到北京,这其中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将近11年之久。为了这些木材、建筑材料,很多人都丢了性命。无论是严寒酷暑,寒冬腊月,劳工们都在不停的工作,寻找建筑所用的材料并进行打磨。(创设情境法) 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就建成了,明成祖正式下召迁都,北京成为京师。所以大家即将拜访的故宫博物院是凝聚着我们祖先的生命、鲜血和汗水的,请大家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大家算一算从建成的1420年到今天,紫禁城已经有多少岁了?(任务导向法) 他有699岁高龄了。所以,这位699岁老人珍藏了许多宝贝等着我们去寻宝呢(类比法)。但是大家在寻宝期间要守规则,守纪律,否则这位老人家会不高兴的。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蓬勃发展的当下,对研学导师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研学导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探寻科学的引导方法,才能在研学旅行的大潮中稳步前行并助推行业发展。(曲小毅 孟妍红)

研学课程/线路

品千唐碑刻艺术 走汉道函谷雄关

洛阳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院

梦回盛世隋唐 溯源千年运河

洛阳牡丹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传承华夏礼仪 争做懂礼少年

洛阳牡丹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体验传统文化 传承农耕文明

洛阳牡丹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研学基地

老君山研学发展中心

基地级别:市级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

洛阳博物馆

基地级别:市级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

栾川竹海野生动物园

基地级别:市级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