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行读 • 全域研学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研学导师应具备哪些素养、能力及方法?

来源:《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发表时间:2023-07-06    浏览次数:1

在国家旅游局出台的《研学旅行服务规范》中明确提出,研学导师(Study Tutor)是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研学导师是全能型职业人员,要有导游人员的带团与控团能力以及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技能。研学导师要正确识别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适时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见,研学导师是既有导游服务能力又有教育教学水平的新兴职业人员,是研学实践中的灯塔和旗帜。



一、研学导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礼仪素养


在人际交往当中,凡是把人内心的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良好的仪表表现出来就是礼仪。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安认为,一个信息的传递=7%言辞+38%语调+55%形体。对于研学导师而言,在旅途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站、立、坐、行的姿势和手势,都不能随意,应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样”,仪容、仪表、仪态、语言等都要体现出研学导师应有的礼仪修养。


(二)美学素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美育教育的倡导力度不断加大,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健康审美情趣。研学导师是学生的直接审美对象,要正确传递审美信息,发挥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对研学对象的认知局限,加深了他们对审美引导的依赖。研学导师是学生审美想象的激发者和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要有意识地打造自身科学的审美观、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


(三)人文素养


研学导师要注重人文知识积累,尤其是积累与研学对象有关的专业知识。对研学目的地的经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俗等都要了如指掌。同时,还要不断扩充知识面,对艺术、哲学、建筑、音乐、政治等其他领域的知识进行全面涉猎。研学旅行是在旅行中多学科融合解决现实问题的探究活动,只有实现大百科全书式的链接才能与学生进行全程无障碍的沟通。


(四)科学素养


越来越多的学校青睐研究性学习,希望学生带着课题出行,在研学现场开展探究活动,因此研学导师要具备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打造自身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的态度,以对话来引导学生。



二、研学导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讲解能力


研学导师要综合运用置疑法、叙述法、突出重点法、触景生情法、制造悬念法、类比法、画龙点睛法帮助学生理解研学对象。描述性语言的藻丽美、叙述性语言的流畅美、置疑方式的得体美、缩距技巧的熨贴美、点化技巧的升华美应该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


(二)知识链接能力


研学导师既要对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地格文脉有深入的了解,又要对研学基地和研学对象有精准的把握。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前来咨询或提出困惑时,研学导师要对知识进行大百科全书式的链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三)管理能力


研学旅行既然是一种教育活动,就必然涉及教育管理。研学导师在其中承担了相当重的管理任务,如过程管理、安全管理等。研学导师要参与学生管理计划的制订;对学生在研学旅行目的地居停活动进行组织;遇到突发事件,尤其是安全事件时要对学生加以从容指挥;还要对研学旅行的快慢节奏进行控制。研学导师要具备管理者的权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修养、严谨的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投入到对学生和行程的管理中来。


(四)沟通能力


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研学导师需要与校方带队教师、安全员、学生、旅行社、酒店、车队、研学基地等主体进行多方沟通。研学导师在落实研学旅行活动流程的过程中要与各种角色打交道,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化解各种矛盾冲突,进行各种情况说明,以确保活动顺利、有序、有效的开展。


(五)观察能力


研学导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能观察学生的群体行为,又能够识别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对学生的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做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尤其是对安全问题的防控,更需要研学导师有鹰一样锐利的双眼,能够预判各种不良后果,及时制止学生的不当行为,排除隐患。



三、研学旅行实施前研学导师的工作要点


(一)研读并理解活动课程目标


研学导师拿到课程方案后,先要阅读目标。不同于学科课程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养成为目标。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中的目标多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能力养成方面进行表述。如提升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能力;提高统筹规划意识和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心,养成同学之间互助互爱的优良品德;感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升团队意识;提高口语表达、认真倾听、日常交际的能力等。也就是说,明确了目标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熟记研学旅行的活动行程


研学导师在带队前一定要将实施的流程熟记于心。包括活动时间、地点,每个节点的活动时长、每个研学基地的名称、要组织学生体验和探究的内容、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活动方式、各种安全预案等。


(三)深入理解过程及结果评价量表


研学旅行的评价是对研学旅行活动目标完成度的检验。研学导师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这是课程方案中必须具备的环节。研学旅行的过程评价侧重于学生探究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运用,探究态度,合作中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研究结果的评价要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研学导师要在带团队前准备好评价量表,并对量表中的各项量规仔细研读领会,以便在现场活动中客观、有效地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四、课程实施中研学导师应掌握的几种引导方法


(一)创设情景法


研学导师应该认识到,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如果只是干巴巴地进行知识的介绍,不会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悬念迭起、疑问丛生的场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不知疲倦地探讨疑难。学生本身有强烈的情感,挖掘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情境,将学生的情感变成研学导师与学生的共同感情,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两者的情感趋于一致,思想产生共鸣。


以紫禁城的讲解引导为例。如果进行如下的讲解:即将参观的紫禁城最早是于1406年由明太祖朱棣满足迁都的需要而兴建的。年代比较久远,里面都是文物,大家参观期间要遵守纪律。


这种讲解方法虽然没有知识性错误,但是枯燥乏味,对小学生也没有什么打动作用。学生很难领会紫禁城的建设背景。但是,当研学导师创设情境,进行如下讲解,效果会大不相同。


当年,国家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在今天的南京。要把都城迁到北京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建造宫殿、搬运器物要花掉国库很多银子。百姓们也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千里跋涉到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陌生的地方,他们该有多痛苦呀。所以,朱棣一提出迁都就遭到了文武大臣的反对。但他最终力排众议坚持迁都。1406 年,开始兴建北京皇宫。光开采名贵的木材、石料,然后再运到北京,这其中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将近 11 年之久。为了这些木材和建筑材料,很多劳工付出了鲜血、汗水、生命,无论是严寒酷暑,寒冬腊月,他们都在不停工作,寻找建筑所用的材料并进行打磨。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就建成了,明成祖正式下召迁都,北京成为京师。所以大家即将拜访的故宫博物院是凝聚着我们祖先的鲜血、汗水和生命的,请大家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二)设置悬念法


研学导师在讲解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究答案,最后再告知正确答案。如午门的造型是主门 + 左右两侧的城墙合在一起,好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故午门又名“五凤楼”。在讲解的时候导师先提出问题,五门又叫“五凤楼”,请大家认真观察主门与左右两侧城墙的布局关系,猜测一下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


(三)类比法


就是以熟喻生,达到类比旁通的讲解方法。研学导师在讲解过程中用旅游者熟悉的事物和眼前的景物相比较,定会使学生感到亲切,便于他们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导游效果。


在故宫讲解时,与其说故宫是明清两朝24代帝王居住、生活、办公的地方,不如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家,家是我们居住的地方,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其实故宫也是一个家,在这个家里先后住过两户人家,一户姓朱,一户姓爱新觉罗,这里先后居住过明清两代24个皇帝及家人。他们的日常生活与很多历史事件有密切关系”。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拉近与故宫的距离。


(四)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是指在讲解中将典故、传说与景物介绍有机结合的讲授方法。这样的导游讲解能够产生艺术感染力,使现场气氛轻松愉快。“实”就是实景、实物、史实、艺术价值等,“虚”就是与实景、实物有关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轶闻趣事等。在讲解时,必须将“虚”与“实”有机结合,以“实”为主,以“虚”为辅,“虚”为“实”服务,而且“虚”的内容要“精”、要“活”。


(五)任务导向法


就是研学导师为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自己身体力行地探究答案的方法。例如,在讲解御花园四亭的时候,导师先告诉学生御花园里面有四座亭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然后让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考察,判断出哪座亭子对应哪个季节,并陈述理由。


(六)多种讲解方法综合运用


上述每种讲解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在研学导师进行课程实施时,最好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研学对象。下面,仍以紫禁城建造背景的引导为例。当年,国家的首都不在北京,而是在今天的南京。要把都城迁到北京是一项很浩大的工程。在场的同学们有没有谁有过搬家的经历?能不能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我们寻常人家搬一次家都会累得要命,可想而知迁都会对整个国家带来多大的影响。(类比法)


建立宫殿、搬运器物要花掉国库很多银子。百姓们也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家园,千里跋涉到气候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的陌生的地方,他们该有多痛苦呀。所以,朱棣一提出迁都就遭到了文武大臣的反对。但他最终力排众议坚持迁都。1406年,开始兴建北京皇宫,就光开采名贵的木材、石料,然后再运到北京,这其中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将近11年之久。为了这些木材、建筑材料,很多人都丢了性命。无论是严寒酷暑,寒冬腊月,劳工们都在不停的工作,寻找建筑所用的材料并进行打磨。(创设情境法)


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就建成了,明成祖正式下召迁都,北京成为京师。所以大家即将拜访的故宫博物院是凝聚着我们祖先的生命、鲜血和汗水的,请大家以敬畏的心态对待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大家算一算从建成的1420年到今天,紫禁城已经有多少岁了?(任务导向法)


他有699岁高龄了。所以,这位699岁老人珍藏了许多宝贝等着我们去寻宝呢(类比法)。但是大家在寻宝期间要守规则,守纪律,否则这位老人家会不高兴的。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蓬勃发展的当下,对研学导师的需求量持续增长,研学导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探寻科学的引导方法,才能在研学旅行的大潮中稳步前行并助推行业发展。(曲小毅 孟妍红)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